核心提示2014年1月1日,公曆一年第一天的清晨,微微的西北風吹拂著大地,天氣雖冷,但卻一掃陰霾,空氣變得清新,街道景物變得清晰了起來。早起的桃南西里街21號院居民們,出門時意外地發現,對面20號院省冶金研究所宿舍剛剛粉刷一新的大門上,兩面鮮紅的國旗在風中獵獵舞動。十餘年來,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番景象,即使不是本小區的居民,他們心裡也明白,對面小區近幾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,而改變這一切的正是這兩面國旗的主人——被居民們喚作“村長”的梁東明。1 面子問題西里街20號院省冶金研究所宿舍緊鄰濱河東路,再往西便是風光旖旎的汾河公園。1999年,汾河治理工程進行正酣,新建成的省冶金研究所宿舍迎來了第一批居民,梁東明便是其中之一。但居民們沉浸於喬遷之喜的同時,又對小區的環境感到憂慮。當時,小區內的環境形成東西兩極,東面是新修的居民樓,樓前的地面是平整的水泥地,而西面反差極大,是一排破爛不堪、已經倒塌的簡易房,簡易房周圍還堆滿了蓋房時遺留下的建築垃圾,地面更是坑坑窪窪的土路。對此,產權單位稱會在此處再蓋一棟樓,但令居民們意料不到的是,房子沒有建起,反而垃圾卻越堆越多。2000年9月,院牆西頭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完工,看著家門前這條母親河正在發生的變化,梁東明和其他居民們欣喜不已,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。時間轉瞬即逝,2010年,太原首屆國際馬拉松賽開賽。梁東明心情非常激動,因為參賽選手會途經濱河東路南內環橋附近。梁東明拍下現場比賽的照片發給在外地做生意的朋友看,朋友則提出想看看他居住的小區。這時,梁東明竟一時語塞,之後胡亂找個藉口搪塞了過去——是呀!這該怎麼說呢!十餘年來,由於產權單位和社區沒有資金,“山”還是那座“山”,路還是那條路,面貌依舊。每當送快遞的問起地址時,梁東明往往會這樣回答:“你往裡走,會看到一個破舊的大門,大門內的院子里有堆垃圾山,那裡就是我住的小區。”“本來小區周圍的居住環境十分優越,但就是因為這座‘垃圾山’拖了後腿,我要改變它,這不僅是我的臉面,還是全小區居民的臉面,更是太原市的臉面。”梁東明心裡產生要改變小區環境的想法。2 移“山”之難2012年,梁東明的事業漸漸步入了正軌,和朋友合伙開設的公司主要由朋友負責打理,空閑時間多了,閑不下來的梁東明開始踐行自己許下的諾言。據梁東明回憶,由於院子里這座“垃圾山”長期無人處理,十餘年下來,垃圾山更高了,面積也更大了,占地面積有五六百平方米,大風起時滿院垃圾飛舞,夏天更是惡臭難聞、蚊蠅滿天……這年的4月初,天還未解凍,一大早,梁東明便扛起鐵鍬開始整理這座“垃圾山”。之後,他每天早晨六點多鐘開始清理垃圾,中午吃過飯接著乾,一天“泡”在垃圾堆中的時間有十多個小時。幹了一整天活的梁東明,回到家又臟又臭,妻子郭文萍雖不反對,但有時也埋怨他,讓他悠著點,別累壞身體。剛開始,他的這一舉動並沒有引起小區居民們太多關註。當好朋友們得知梁東明的這一想法後,都很支持他,有幾位朋友還趕來幫忙。有朋友問:“老梁,你都半百的人了,咋不雇個人乾這活?”“我就是體驗這個過程,看著小區一天天變好,心裡有成就感。”梁東明笑著回答。梁東明沒有料到,要將眼前這座“垃圾山”請走並非易事。這些建築垃圾中,除了石塊、凝固的混泥土外,還有數塊一兩噸重的水泥樁。做事要有始有終——面對這道難題,梁東明心一橫,自費從郊區雇來了大鏟車和運渣土的大貨車。兩個龐然大物往院子里一開,這次動靜可大了,居民們對梁東明的這一舉動議論紛紛。有些不明情況的居民甚至向政府部門和產權單位投訴,說“梁東明要蓋違法建築”。對於一些居民的不解,梁東明只是淺淺一笑。“小區要大變樣了,到時你們就明白了!”由於垃圾較多,鏟車幹了三天,垃圾運了十幾車,僅從垃圾堆里清理出來的座便器就有十多個,可見當時移“山”之難。3 八顆紅棗經過大型機械的清理,地面平整了,但在土裡還埋著不少建築垃圾。這時,明白梁東明的用心後,居民們紛紛自發幫忙。據小區居民張嘯濤回憶,下午下班後,人們回家換身衣服就跑下樓幫忙,人最多時有三十多人,大家一邊勞動,一邊說笑,院子里好不熱鬧,真是十多年難得一見的景象。得知梁東明是在義務清理垃圾改善小區環境,濱河一社區的主任李麗萍找到了梁東明,詢問有什麼可以幫忙,他們會儘力配合。之後,社區找來了車輛,又運了四五車垃圾,這才將垃圾全部清理完。垃圾沒了,院子里卻顯得空蕩盪的。這片區域該用來做什麼呢?他忽然想起了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《舌尖上的中國》。“何不建個小區農場呢!”說乾就乾,梁東明到郊區採購了西紅柿、黃瓜、豆角、油麥菜等蔬菜種子以及小樹苗,在幾位居民的幫助下將種子種下……2013年8月,冶金研究所宿舍的小花園內傳來陣陣笑語聲。曾經的“垃圾山”經過“小農場”的過渡後,蛻變成瞭如今的小花園。花園裡不僅有綠色蔬菜,還有各種樹木和花卉,草長鶯飛,奼紫嫣紅。鄰居們見花園這麼美,紛紛錦上添花,將自家養在深閨的盆花挪到了小花園。附近其他小區的居民得知該小區有這麼一個小花園後,紛紛前來賞花遛彎,絡繹不絕。這時的梁東明,心滿意足地坐在花園內葡萄架下的石桌前,和幾位小區的居民嘮嗑。一瞥之下,他忽然發現自己種下的那一顆小棗樹結出了紅色的果實。一數,只有八顆。梁東明拿來小刀,將這八顆紅棗卻成片分給居民吃,大家紛紛過來爭搶——“自家種的棗可真甜呀!”4 宜居夢想2013年6月,我市啟動社區惠民工程,每個社區安排資金20萬元,用於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。20號院省冶金研究所宿舍的“垃圾山”已經變成了小花園,但花園周圍的路面並沒有得到硬化,依然是坑坑窪窪。聽說惠民工程的事後,梁東明找到了社區主任李麗萍,希望社區能將院里這條路修一修,兩人一拍即合。2013年12月,在社區的努力下,小區的道路硬化工程全部完工,院牆也粉刷一新。回想起當年的固態硬碟“垃圾山”,再看看院子里現在乾凈整潔的環境,梁東明感慨萬千。到此時,從清除“垃圾山”,再到修建小花園,梁東明付出的不僅是汗水,還花費了近10萬元。人們也曾不解地問梁東明:“為啥不買個房子搬走,何必花這冤枉錢。”梁東明不語。住在這裡十餘年,他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環境,這裡的人、這裡的物令他留戀。自從梁東明開始清理院里的垃圾,妻子郭文萍的搬家夢想破滅,對於丈夫的決定她沒有多言,從那天開始,她找來了裝修公司,對房子進行了重新裝修。小區環境變好了,鄰裡關係也更和睦了。“我們現在每到周六便聚會,一家出一盤菜,拼成一桌,不為別的,就圖個熱鬧。”小區居民李憲華說,自從院子里有了小花園,居民們便常去遛彎,住在樓里多年不認識的鄰居,現在都成了熟人。而對於梁東明給小區帶來的巨大變化,居民們都記在心頭,親切地將梁東明喚作“梁村長”。現在,在院子里租房子的租客遇到梁東明時,不禁“埋怨”他:小區環境好了,房租漲了不少。而小區居民有賣房子的,更是在網上標明“本小區有車位有花園”,房價也跟著水漲船高……有居民問梁東明新的一年有什麼計劃,梁東明說,他從來不想太遠的事,只想把眼前的事做好,讓小區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宜居。2013年12月31日,元旦前一晚。梁東明冒著寒風將自己買來的兩面國旗插在了小區大門兩側。一陣陣寒風吹過,兩面鮮紅的國旗在風中舞動,迎接著2014年的到來。本報記者 郭曉華 韓睿 文/攝  (原標題:平民“村長”梁東明的宜居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45lowg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